亂彈阿翔 我甲你演唱會

我很晚才開始聽亂彈阿翔。

很少人可以用如此簡單的呢喃吟唱,就讓我覺得這麼有魅力。(尤其在台灣的音樂環境,可以期望的歌手都陸續被過度完整的包裝紛紛做死了)

第一次讓我驚喜的是他跟陶晶瑩合作的<不用奇怪>,那時覺得好妙喔!這個人的聲音真的很有味道,沒有很誇張的唱腔轉折,但那種迷人的渲染力卻像海浪般緩慢地襲來,一層一層的堆疊出旋律中的氛圍,可以感覺到那不僅僅是編曲的技術問題,而是一種一氣呵成的情緒,即使把所有編曲配唱拿掉,都還是一樣動人的東西。

我覺得這個迷人的因素就是他旋律中具有想像感的留白。

我可以想到很多方式形容,但又覺得這些形容好像都過於粗糙,也不想以主流或非主流的方式去切入,這些太片面的辭彙已經被近幾年的音樂市場顛覆和濫用過頭了,就像所謂的搖滾和“假搖滾“一樣。我當然沒有非常深厚的聽音樂背景去界定這些“標籤“,但以一個很平實的聽眾立場而言,也可以很明白的感覺到現在似乎被貼上“非主流“或“搖滾“的音樂就會大受矚目到一種莫名誇張的狀況,與此同時,再去討論誰是搖滾誰是假搖滾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說非主流音樂逐漸受主流市場的青睞,聽起來好像可以解釋成聽眾的接受度層次提升,或是非主流的音樂與主流市場取得某種微妙的平衡,看似非常值得期待的立意。但一次二次,當聽眾逐漸發現自己被灌了一種討好取向的迷湯之後,那些曾經支持的歌迷仍然可以被這樣取巧的滿足嗎?還是當新一代的同質歌手出現,歌手的獨特性也能隨之被汰換?

如果玫瑰的名字不是玫瑰,她還是會芬芳。
搖滾的顛覆不只存在於強烈的節拍、激烈的旋律、隱晦或露骨的髒話、離經叛道的行為、魚網絲襪或煙薰妝,也可以是顛覆的再顛覆,或以上皆非。

形式不能限定搖滾,只有透過想法才能定義他。
搖滾的反抗意識如果沒有經過反省批判的思考訴求,那跟沒有理由鬼吼鬼叫的小孩何異?

如果我們期待用如此狹義的方式去理解這些不斷被重新詮釋、演化的音樂,那麼我們就等於限制了自己去辨識其他不同元素搖滾類型的能力,或者是停止要求整個音樂市場提供更豐富的音樂作品。
被刻意貼上搖滾標籤的搖滾是否真的能自由綻放?在一個自由氾濫到不太自由的現在,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明晚要去聽亂彈阿翔,而且這跟搖不搖滾一點都沒有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貳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