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性福拉警報 The Kids Are All Right

要說它是一部關於同性戀婚姻的電影,不如說它是用同性戀題材來包裝的一段面臨中年危機的婚姻故事。

劇中的同志夫妻正如一般中產家庭一樣,理性媽媽T(安娜特班寧 飾)是個婦產科醫生,主掌全家的經濟來源,喜歡控制大小事,時不時就一直提醒兒女寄卡片,問候爺爺奶奶、感謝同學的生日禮物,凡事都要求盡善盡美,內外周到。
感性媽媽P(朱莉安摩爾 飾 )則是自由主義派,習慣隨性自由的和小孩們相處,每次媽媽T太叨念兒女時,總會在一旁適時提醒,約束媽媽T的碎碎念。

然而借種生出的女兒即將離家念大學,女兒拗不過同父異母弟弟的哀求,透過精子銀行和生父約出來見面,沒想到生父卻是一個風趣有魅力的個性熟男。與生父見面的事情不小心曝了光,拉子媽媽們決定一起會會這個引起孩子注意的“生理父親“,打算不動聲色的聯手讓這個父親被踢出溫暖家庭的小圈圈外,沈睡中的婚姻危機卻在此時意外引爆......。

媽媽P在熟男爸爸的熱情邀約接下了幫忙設計庭園造景的工作,幾次見面在熟男爸爸的熱情示好下忍不住天雷勾動地火。一方面也因為媽媽T的忙於工作和疏於關心(給與肯定),所以熟男爸爸的稱讚就成了最危險的春藥,引發了激情的火花。

一對兒女對熟男爸爸如此的推崇,又加上另一半似乎也和這個捐精者越混越熟,媽媽T感到莫名的壓力,感覺自己的地位似乎都要被這個“生理父親“給取代了!不斷亂發脾氣的結果反而和家庭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疏離。

最後媽媽T理性思考,決定重新好好認識這個意外闖入生活的熟男爸爸。打算全家一同到熟男爸爸家用餐,實地了解一下對方的生活。然而也因此戳破了完美家庭的表面假象,發現另一半外遇的事實。

kidsarealright2.jpg
picx_fken1084292601.jpg

很有趣的是,在男同的電影中,較少看到女性成為另一半劈腿的對象(我是說“比較少“),但在女同的電影或電視劇中,卻不乏有男性成為情敵或假想敵的情形。
我想,以真實情況來說,女性在愛情中的戀愛傾向本來就是比較模糊或是說更有彈性。也因此,在女同的世界中包含了更多的變因。亦或有雙性的可能。就像朱兒可以在跟男主角乾柴烈火了好幾回之後,還理直氣壯的說:「我是Gay!」,斷然拒絕了和男主角一起共組家庭的提議。說實在,與其說是Gay,不如說It's just sex來的合理!

電影中,女同夫妻用來助興的A片,居然是男男A片,也令我非常的訝異。
當兒子和死黨無意發現同志媽媽們的A片,死黨滿心喜悅的放進電腦想來點刺激的,上演的卻是槍炮對戰的場景。還被同志媽媽們逮個正著,誤以為兒子真的有同志傾向。
本來打算小心謹慎的讓兒子自己從實招來關於性向疑雲,兒子卻問了一個我也想問的問題:「為什麼要看男同志A片?」

朱兒稍稍的解釋了一下:有時生理上直覺性的刺激不見得和性傾向有直接關係。這裡也可感受出女性對性態度上的複雜度,可以從完全相反的慾望對象的做愛過程中轉化成對同性的性刺激。
不過特別註明一下,我想這裡導演要表達的是女性在性的直覺上還是會因此而感到刺激,所以也會看Gay片,並不是都看Gay片。如果拿Gay片給一些非常T的拉子看得話,應該還是會被打槍吧!
導演莉莎寇洛丹柯(Lisa Cholodenko)本身也是拉子,或許也受國情不同影響對性愛的觀念。但是Gay片的橋段的確是這部電影裡,讓我覺得還滿感意外的地方。

看完這部片其實還滿失望的,也許我不該太執著於關於同性戀的部份。但說真的,如果要有這樣的角色存在,就應該賦予這個角色必須存在的理由。
記得有次友人問我,為什麼活屍片總要有一堆沒出現多久就被幹掉的角色?這些角色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那時想了想說:比起電影中不認識的路人被咬,當然不如一起逃難的同伴被咬來的緊張,而且也能製造出同伴一個個減少的緊張感。
也許導演想要表現出同性戀夫妻與一般夫妻一樣平凡,但過於和一般夫妻無差別的婚姻生活敘述卻讓我有種異性戀夫妻copy版的感覺。這對同性夫妻的生活形態和生活圈,就像一般異性夫妻一樣,甚至在片中,你也只看得到這一對同性伴侶的存在,彷彿她們是世界上唯一被許可在一起的同性伴侶,連吃飯也都是和異性夫妻一起。如此架空其他元素的角色塑造,反而讓我覺得這對同性夫妻過於“正常“到有些不真實。我想即使這對同志夫妻換成一般異性夫妻對劇情而言也不會造成任何衝突,這是我覺得可惜的地方。

如果不說導演有拍過【高檔貨】(High Art)的話,我想我會以為這是部異性戀導演拍出來的電影。 

附帶一提,安奈特班寧在電影中所唱的歌真的要聽原版的比較精彩...

Joni Mitchell-All I Want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貳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