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
該怎麼來描述這部電影?
陰鬱的灰藍色調籠罩著教室中嘻鬧不停的學生,沒有人注意老師到底在喃喃的叨念著什麼,只有一片美麗而陰沈的灰...
直到老師把話題切入主題-----意外溺斃的四歲女兒其實是被班上的同學所殺害!

A同學個性孤僻功課優異。看起來不引人注意的他,私下不但傳出殺害小動物的可怕傳聞。看起來只是個成績好的乖乖學生,卻總不時流露出一種超齡早熟和冷漠的世故口吻。

B同學就像小叮噹漫畫中的主角大雄,沒有一件事拿手。在母親的親自拜託下進了學校的體育部,卻又表現不佳而離開,沒有任何優秀表現的他,只能依賴著母親的溺愛,反而讓自己在同儕中更加自卑。

這毫無交集的二人,卻是促成這一件可怕殺人案的兇手。

其實看完這部片,我都還有一種寒毛直豎的不適感。不是因為電影中有什麼恐怖畫面,而是在女老師輾轉追查出犯人背後的殺人動機時,那近乎沒有罪惡感的單純意圖令我感到害怕。

站在犯人的角度,即使是帶有合理動機的犯意,卻讓人對他們那複雜情緒背後所推衍出的殺意感到無法置信。

這讓我想到一個從電影理看到的故事:
有一對姊妹一起參加家族葬禮,妹妹在葬禮上看見一個很英俊的男子,但是葬禮結束後,男子就失去了蹤影。過了一個月後,妹妹把姐姐給殺了,為什麼?

因為妹妹想要再見到那男子一面。
妹妹覺得,只要再次舉行家族葬禮,就有機會可以再次看見心儀的男子了。

這種對受害者沒有直接恨意的謀殺,就是讓我感到可怕的地方。


再次回到電影。
形象總是一副乖乖牌的松隆子,這次挑戰演出絕地復仇的陰沈母親,對我而言真是非常有吸引力,連電影海報上冷漠空洞的表情都讓人眼睛一亮,但又莫名的發毛。

電影中好幾個畫面都帶有一種優雅清麗的奇幻美感。陰鬱詭測的灰色雲朵,配上有些甜蜜而憂傷的歌曲,以及畫面裡無視老師講話而嬉鬧的學生、天台上正在霸凌同學的學生......似乎特別凸顯了孩子們那種所謂「天真的惡意」。藉由這樣推展開來的層次感,反而更讓人容易對這些看似單純無心機的孩童產生一種不可預測的警戒心。

圖片 2.png
圖片 6.png
圖片 7.png
春天的櫻花綻放隨風飄散,就如青春的生命美好而脆弱。
導演中島哲也把這種甜美而感傷的氣氛運用的十分自然且富有詩意。

裡面的幾個角色,都因為母親的愛而影響了他們的性格和命運。
老師為了保護女兒之後的人生未免遭遇社會壓力的排擠,而同意和患有愛滋病的另一半分手,獨自撫養女兒。
為了彌補女兒自小沒有父親陪伴的愧疚感,對於女兒自然多了些寵溺。沒想到唯一一次拒絕女兒任性的要求,卻成為女兒最後一次任性的撒嬌。

A同學的母親是個優秀的科學家,在走入婚姻後就將以往未完成的抱負寄託在兒子身上。但是年幼的孩子越來越無法負擔自己嚴厲的教育,自己也對於相夫教子的平淡日子愈感懊悔。最後,還是選擇了繼續自己未完成的科學研究,拋棄了孩子與婚姻。對於A來說,只有維持優異的課業成績,成就一番科學發明,才能證明自己不愧為是擁有母親天才基因的孩子,再次獲得媽媽的愛。

B同學的母親總是只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設想。當痛失愛女的老師來到家中,揭穿了謀殺的事實時,竟然對自己犯下重罪的孩子心疼的說著:多可憐的孩子啊!都是受到朋友的影響才發生這麼可怕的事!
而渾然沒有顧及老師的立場感到任何愧疚。
間接反映了近年日本社會現象中,充斥著過度保護孩子只知道要求學校配合的「怪獸家長」。這樣縱容的態度,難怪孩子也一直無法擺脫媽媽的保護,只會縮在這溫暖的甲殼中,合理化自己的一切行為。

母親總是孩子眼中最能夠信任的角色,母親的呵護和叮嚀往往是我們邁開人生重要的第一步。偏差和寵溺的母愛不但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或許更可能成為助長問題的溫床。這樣過度的愛,對於信賴自己的孩子而言,不知算不算是一種變相的背叛呢?而日本少年法中對於未滿14歲罪犯不追究刑責的做法,是否能夠真正的給予少年犯自新的機會,或是成為另一種合法犯罪的理由?沒有人可以有把握提出更精準的拿捏。

一直無法忘記松隆子在劇中的對白:
我聽到了喔,
最重要的東西破碎時的聲音。
不是啪唧。
而是砰嘎!!

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為了復仇而讓另一個孩子失去母親。
如此執著決絕的母愛,何等沈重!

圖片 3.png
生命到底有多重?
只有懂得愛的人才知道答案。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貳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